栏目导航
政府招商
工信部助力船舶业回暖 龙头企业有望迎来利好
时间:2013-11-14 00:0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1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在官网宣布,该部日前制定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下称“《条件》”),明确从建造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质量保证体系等多个方面要求中国船舶工业的未来发展。
事实上,《条件》并不讳言出现的目的: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技术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受此影响,中船股份、广船国际、中国船舶、舜天船舶和中国重工等船舶板块个股昨日出现普涨态势。有观点认为,《条件》的出台,有望加快船舶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整个行业的兼并重组,同时,船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有望迎来利好”。
多方规范约束
今年以来,国家多次表达了对船舶行业的关切。国务院此前下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紧接着,国家发改委又对该《方案》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并明确强调“控制新增产能,优化产能结构。充分利用骨干企业现有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能力,坚决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昨日,工信部又强调,“国家鼓励企业做优做强,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
对此,工信部在《条件》中设立了多种要求。按工信部的设想,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范围包括船舶建造的有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同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禁止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
基本要求之外,工信部提到了更具体的要求。在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领域,船舶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船体加工设备、机加工设备、喷涂设备等主要生产设备,其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船舶建造的要求。同时,应具备满足船舶建造要求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包括密性试验用设备、倾斜试验用设备、无损检测设备、测厚仪、理化实验设备等检测设备及各类计量器具”。
“造船本身就是一个很精密化的工业生产过程。因此,这个条件并不算苛刻。”江苏的一位民营企业家在电话中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
在该企业家看来,划分大中小型船厂的一个标准是生产设计。“应设有专门的生产设计部门,具有现代造船生产设计能力,建立区域生产设计模式,船、机、电等专业能够按区域配套出图,为区域造船提供完整、准确、可靠的工艺信息、生产信息、物量信息和管理信息。”工信部称。
“这意味着,未来的造船根本不能再依葫芦画瓢,而是要追求更高的层次。”上述企业家认为。
工信部还要求,企业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应达到:造船综合能耗每万元增加值不高于0.20吨标准煤,钢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焊接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65%以上,涂敷系数不高于2.2,分段无余量制造率不低于70%,分段上船台(进坞)无余量搭载率不低于80%,下水(出坞)前舾装工程完整率不低于80%。
这其中,在标准煤能耗上,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明显更高。据今年9月初对外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当时提出的要求是造船综合能耗每万元增加值不高于0.25吨标准煤。不过,与9月征求稿中“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3%”的要求,本次《条件》却有所放宽。具体表述是:企业应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具有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
另外,工信部在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安全生产、节能环保、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助力行业回暖
有分析称,《条件》的出台将进一步限制小型船厂的扩张,淘汰落后产能,并最终有助于中国的造船行业回到健康轨道之中。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此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船舶工业一方面要淘汰落后,另一方面更要“加快转型升级”。“具体来看,竞争力不够强的企业或被淘汰、或被兼并、或被收购,一系列举措完成之后,才能使造船企业的质量更好更强。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积累,尤其要加强‘发动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的培养工作。”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今年8月20日已经介绍,“将会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同时,重点依托国内市场需求,推进关键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及特种材料的制造,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前瞻网产业研究员、分析师吴修乾撰文认为,一方面,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能够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跨行业的兼并重组,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而跨国并购,能够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
吴修乾还建议,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三大主流船型,但很少有企业在其他专业船舶领域进行深入发展,“随着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减速,市场竞争必将加剧。对于一些企业,可以向一些细分市场发展”。
就目前情况看,相对于前几年,中国的造船行业已经有所回暖。一位江苏靖江当地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该城市的两家造船企业——新世纪造船和东方造船均出现回暖,其中,一家曾出现过资金链危机的企业已经“缓过劲”,另一家2012年大打地产牌的造船企业则在今年接连接到订单,工厂也已经忙碌了起来。
上一篇:部委负责人细解改革清单
相关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