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政府招商
“中国制造”迈入新十年计划
时间:2015-03-10 00:00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产业振兴基本方针。该方针的核心内容是被命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新10年计划。
分析称,中国此次之所以提出新10年计划是因为以廉价劳动成本为前提的以往产业振兴举措已开始遇到瓶颈。作为“世界工厂”,在全世界制造业企业相继进驻的中国,仅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最低工资在过去5年里已迅速上涨1.5倍以上。
据悉,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由此,工业肩负着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不断地蜕变,早已不是鞋子袜子换飞机的时代所能比,从量上说,中国制造已经拉开第二名一大截了;但从质上说,却还差了人家一大截,有限的几个单项冠军还奠定不了中国制造强国的基石。
苹果公司的手机为什么就卖得比别人贵,做工精致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它在智能手机行业革命性创新积累起来的口碑很难让别的公司短时间超越。
它几乎是用一己之力撬动了整个行业,这样的公司怎么不让人尊敬,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方式深刻地重塑了人类行为模式,这样的创新可以归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明行列,怎么可能不具有超高的溢价?
那种划时代的产品几乎必然能消除傲慢与偏见,冲破文化与国别的界线,在好东西面前,你来自哪个国家又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高铁,甭管你来自哪个世界,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是美国还是印度;也不管是什么种族什么肤色,是非洲还是美洲,但凡你日行千里地坐上一回没有不说好的,中国高铁无法抗拒的魅力就像你不能拒绝苹果手机的魅力一样。这就是超越的力量。要颠覆苹果,需要的是另一个划时代的产品,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从。
从“中国制造2025”的提法中,也可以读出一些信息。
首先,制造业的提升不会是一个短期工程,将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要对制造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思想准备。要实现这一罕见的“十年计划”,打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
3月4日,在会议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吴海龙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新的增长点究竟在哪里”。
吴海龙先后在泰国、美国、以色列等7个国家常驻。他说,至今,在国外不少人眼里,中国仍是别人的“加工厂”——别人设计,我们加工,加工完了再被别人拿走。与此同时,不乏有媒体报道国人在国外疯狂扫货,认为在国外买到的东西比国内好。他认为,这就是因为我们成了别人的“加工厂”,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走的都是这个“来料加工”的模式。
“我们的制造,要出品牌、要出名牌,就制造一堆垃圾是不行的,必须有大的品牌才行。”吴海龙说,“我们如今不是谈中国制造的问题,而是要谈中国创造的问题。”
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制造”,意味着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对待工业4.0,将外国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中国制造业上。
德国是一个制造业积淀深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老牌工业国家,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速度虽然冠绝全球,但论技术含量、人才数量、企业类型,都有非常大的区别。
囫囵吞枣,只会落得“消化不良”。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制造2025”是一部“接地气”的规划,立足于中国制造业的具体实际,研究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具体问题。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中高端,靠低成本竞争的时代正在过去。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制造’的形象。”
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双重挑战的中国制造,要想在新的格局中胜出,唯有加快实现由大变强,依靠创新形成独特的智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尤其要重视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对唱衰‘中国制造’的论调不必太在意,竞争最终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王和山认为。
他建议,中国的制造企业还要学习德国企业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日本企业精益求精的作风,政府也要加强市场监管,让更多质量好、服务完善、讲究诚信的品牌占领越来越多的国内市场。“只有这样,消费者大老远跑到国外去买马桶盖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中国制造头顶着荣耀但也背负着包袱,比如国产电视机,他们早已经解决了质量的问题,但他们无论怎么折腾卖得就是比别人便宜,为什么呢?
他们顶着低端制造的恶名,却做着精细加工的高端事,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每一个努力做事的中国人都值得尊敬,每一个发明创新都是为中国制造在突围。
他们的拼搏奋斗推动着这个社会不断向前,我们需要为这些企业家、为这些孜孜以求的人、为所有人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这种翅膀落实到企业层面是个人的努力,落实到国家的层面就是搭建好一个创新的平台和环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在一个中小企业连款都贷不到的社会,创新常常还未起步先夭折了;人才是宝贝,但是在一个侵权横行、复制粘贴盛行的市场环境里,人才只能算是廉价的劳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关系说了算、权力粗暴干涉市场垄断盘踞市场的环境里,科学也会有心无力。创新是个科技话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治理的话题。总理说的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值得所有人反思。
“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是在2025年之前,力争摆脱劳动密集型的单纯产品制造,打造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的先进制造业,除了将加强对尖端领域实施优惠政策之外,还将鼓励研究开发,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兴产业的振兴。
李克强强调称,“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一片“中国制造危机”声中力挺中国制造业。李东生认为,中国制造正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国内资本抽逃实体经济的三大挑战。“最近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把工厂迁出中国,有人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主要是美国希望看到印度取代中国。中国制造在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上依然领先,不会被印度取代”。
另外,中国政府还将推进在生产一线引进工业机器人等举措,加快转向“高附加值型”产业。
(摘自BWCHINESE中文网)
上一篇:连云港连云新城企业总部项目
下一篇:烟台天崮山风景旅游开发
相关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