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央企投资

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学者论学问)

时间:2009-04-29 00:00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各国城乡差别和矛盾无一例外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扩大。作为工业化先行者的西方,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城乡差别和矛盾也没能完全解决。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走的是高起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就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在世界工业化历史上也属首创。

  开创工农业共同发展的新途径。西方城市化是工业化片面发展的消极产物。工业化必然要吸纳大批农民进厂做工,他们聚集生活在一起就形成了城市。这个过程通常是以伐乡扩城、损农益市的方式单向推进的,以牺牲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致使乡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同时,大批农民涌进工厂,原来的小城镇急剧膨胀,有关工人的社会设施和生活条件十分短缺和恶劣,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诸如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疾病丛生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恩格斯为此还写过《论住宅问题》。城乡矛盾虽然在二战以后得到缓解,但已付出巨大的历史代价。而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是沿着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协调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路子进行的,因而可以避免走上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资本主义老路。我国一直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并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一整套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建设。

  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城市化是单向进行的,就是农民不断进城转化为市民,使农业人口减少到最低限度。马克思就说:“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现代西方也把从事非农产业人口比重高当作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就把这一指标定在70%以上。但并非城市化水平越高,现代化水平就一定越高。比如,巴西的城市人口比重比美国还大,但它仍属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完全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而与历史和现实的其他许多因素相联系。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不到50%,但城镇总人口已达近6亿人,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照搬国外城市化模式,还需要有4亿农民进城落户,这将付出多大的迁徙成本!所以,从人口多的国情出发,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宜与发达国家攀比,而应走有自己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需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意味着,城镇化不是只有农民跑向城镇的途径,农村也可以进行城镇化和准城镇化建设。就是说,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可以双向同步、互动相促进行的。今后,一方面要继续把大量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要把农村建设成城镇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形成劳动力大军建设美好家园的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百业勃兴,劳动力需求强劲,于是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一支数以亿计、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这是一支能进能退、特别具有转换灵活性的劳动大军,是我国经济转型期不可缺少的机动力量。广大农村担负着我国劳动力资源最大蓄水池的作用,对调节劳动力市场供需和缓解失业问题、减轻城镇压力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缩小的影响,有2000万农民工返乡,就消解了大量失业者滞留在城市的压力。农村的城镇化、准城镇化建设,也就是我国最大劳动力大军的家园建设,意义重大。把广大农村建设成良田美池、村容整洁、道路相通、网络联结的美好家园,与城镇的生活质量就没有本质差别。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厦门大学教授  胡培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