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央企投资

9家央企领跑 迎文化产业增长新周期

时间:2013-12-10 00:00

 来源: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万斯琴

 

  中国的转型有着众多路径,但对文化产业却偏爱有加。

 

  文化产业改革步伐正大幅度加快。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系统部署,以及对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引起业界强烈反响。多位从事文化产业的投资顾问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文化强国”战略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正迈入一个空前利好阶段,这对于文化央企来说,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

 

   寥若晨星的文化央企

 

  有分析人士指出,央企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队”,需要在资本结构上,由国家出资或者国有资本占主导;在规模和实力上,能够代表行业高水准;在业内地位上,能够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可目前来看,虽然文化央企寥若晨星,但却无论从规模还是资产来说,都不可小觑。

 

  以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113家中央企业来说,只有9家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央企,华侨城集团、保利集团、华润集团、华录集团、港中旅集团、国旅集团、中国工艺集团、航天科技(15.08, -0.29, -1.89%)、中国电子,而这其中将文化产业列为主营业务的,只有保利集团与华侨城两家。

 

  以华润集团为例,大有走“业界航母”华侨城的“文化+地产”的模式。这两家央企或许对深圳非常有好感,华侨城可谓是根植深圳,华润集团继在进入地产、啤酒、零售、电力、制药等多个领域后,近年来也开始加大了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其中较为知名的就是运营深圳湾体育中心。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今年以来,保利集团对文化产业可谓是“一而再,再而三”。保利集团全资子公司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继5月签约山西大剧院,6月再次与山西省文化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与山西省文化产业领域的纵深合作。保利文化集团在晋投资、开发、合作由单一的演出与剧院管理向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影业投资与电影院线管理多业并举迈进。

 

  除去9家央企以外,在国家层面上,还有少数知名文化央企。从2003年到2008年,文化部只组建了一家集团公司,即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随后又组建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等。

 

  在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德良看来,在原有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基础上,将有可能进一步推出若干措施,以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包括完善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制度,推出国有文化企业员工持股的试点方案和国有文化资产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股份制改造、向民营企业资产转让等方面。

 

   18.9亿元财政资金杠杆

 

  文化产业已经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而政府也更热衷于帮助文化央企。

 

  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例,目前2013家院团已如期完成既定改革任务,其中转企改制院团占61%。文化部等九部门今年6月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完善扶持政策,解决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10月中旬,为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中央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文化产业全面振兴,中央财政下达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8.3亿元。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加上上述8.3亿元,2011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18.9亿元,共支持了65家企业实施107个项目。

 

  “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对媒体说。

 

  厉无畏特别提到,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经济创新。他表示,各种丰富的创意运用技术的嫁接充分有效地融入到传统产业里,可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

 

  此外,上市融资成为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100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IPO上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达到1057.85亿元。

 

  (上接G01版)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看到,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12月5日,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1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根据蓝皮书提供的数据,2012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365.89亿元,同比增长29.63%,高于重庆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占GDP比重提升至3.2%。

 

  可重庆并未是个案,近几年来,云南省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2010年为440亿元,2011年为530亿元,去年达到635亿元,在地方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均在6%以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的新兴支柱产业。

 

  可见,“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战略提前成为事实。

 

   寻求海外发展

 

   不是应景行为

 

  事实上,除了精心耕种国内市场促文化消费外,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战略号召下,文化央企也大举进军国外市场。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2月15日发布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中,“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然而,在新一轮战略驱动下,中国的央企能否托起“文化强国”的举国梦想呢?答案是肯定的。

 

  文化的实体消费一直在为文化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动力。中国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表示,保利集团将积极向山西大剧院输送国内外不同种类的优秀剧目,繁荣山西文化市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保利院线、市场优势,推动山西《一把酸枣》《立秋》等优秀剧目和文化成果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如今,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加速快车道,此时此刻,中国的文化企业及时做出应景行为,做出品牌,寻求海外发展之路。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海外总监林军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文化企业要想走出去,需要靠品牌和综合实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对于国外来说,就非常具有吸引力,由于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虽然国外的接受程度与中国自己的审美还是有差距,但是中国现在都西化了,对于以后更多的文化企业走出去,需要注意的是国外更愿意看最纯正的文化,要中西结合,了解国外观众的心理。”

 

  同时,林军还表示,“文化企业走出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也需要大量的媒体宣传。”

 

  “文化虽然没有国界,但是文化是需要人去理解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演出公司总经理哈日巴拉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对外文化公司需要政策扶持和费用支持,关于商业演出,要确保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走出去’。”

 

  中国文化产业新的增长周期正在到来。

 

相关资讯推荐